李二口明长城修筑于明嘉靖二十五年,历经500年的战火硝烟、风霜雨雪,虽然它的墙体已经有些残破,但它的雄姿和气度依然不减当年,2020年入选了首批国家长城重要点段。2021年11月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。李二口长城有一处特别之处,它是由两道长城组合而成,一道长城沿山脊向北,一道长城顺山脚向东,这就是万里长城家谱中极为罕见的“错长城”。
民间传说是因为守将醉酒后错修了长城,其实不然。据明万历41年(1613年),大同巡抚王士琦撰《三云筹俎考》记载:嘉靖25年4月,按照属地负责制,大同府从西向东修,宣府由东向西修,两府的交接处是天镇的西洋河。修筑长城接近完工时,发现两家长城错开30多里,在西洋河接不住了,这可是大事,惊动了朝廷,明世宗嘉靖帝派巡府都御史(都察院最高长官,相当于今天的最高检察院检察长)孙锦查办。孙锦调查认为大同府为图省事,放弃新平千顷良田、不顾千户百姓死活,罪不可赦。大同府总兵周尚文辩称:大同府如果往北修长城与西洋河接,大山连绵不断,有险情无法及时增援。周尚文是太子太傅,清正廉洁、战功**,深得皇帝器重。孙锦是万万不敢动的,但长城总得往住接呀!无奈之下,只能求助宣大总督侍郎翁万达出面帮忙解决,翁万达说:“地不可弃,兵必有援。徇宣府疆域而置大同戍卒于绝地,是不恤大同也;便大同应援而置宣府西洋河于境外,是不恤宣府也。若地徇宣府,兵便大同是为两得。”于是孙锦上报朝廷后下令:“居常戍不备,罪大同;有警而宣府西路不以兵至墙下应援者,罪宣府。”于是,大同府放弃以修筑完成的李二口至张仲口1632米长城,在李二口改线往北跨越二郎山后往东在西洋河处与宣府长城连接。
另外一种说法是“错位长城”。就是说横向长城,是纵向长城的一条辅助长城,作为第二道防线而错位存在,一旦敌军攻陷**道长城,守军可以在第二道长城处组织有效抵抗。
不论是“错修”也好,“错位”也好,这是历史留给李二口的谜团,或许这也正是李二口长城的魅力所在。
|